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形意拳 起落钻崩处·五行任纵横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形意拳讲究什么?一个字,“神”;两个字,“气”。得让这神气在你身体里头像滚烫的开水一样咕嘟咕嘟地涌动着,不能有丝毫亏欠。你想想,就算你站的姿势方方正正,像个木头桩子,但只要神气足了,照样能灵活得像只猫,窜上跳下,毫无滞涩;反过来,要是这神气跟不上,就算你把动作练得圆溜溜的,跟个圆球似的,那也是空壳子,一碰就瘪,一点灵性都没有。所以说,练拳先得把这内在的神气给养足了,这才是根本。
老祖宗早就说了“上德不尚力”,什么意思?就是说,别光想着用蛮力去硬碰硬,那叫傻大黑粗。真正的高手是用德行,用智慧,用一种无形的力量去化解,去应对。形意拳更是如此,它强调的是“意”,是蓄神,是用你的精神去引导你身体里的那股真气,也就是丹田里的先天真阳之气。这股气一旦被调动起来,就能像水一样无孔不入,遍布全身,用的时候处处都有,时时都有效,这就是所谓的“无适而不可用,无处不有,无时不然”。听起来玄乎,其实就是告诉你,别死劲儿使蛮力,要动脑子,用巧劲儿。
你看这世界上的万物,大到宇宙星辰,小到一粒尘埃,都逃不开一个“太极”。太极就是阴阳对立统一,有阴就有阳,有刚就有柔,有快就有慢,有虚就有实。就像咱们人,白天是阳,晚上是阴;男是阳,女是阴;进攻是阳,防守是阴。形意拳也是一样,它的每一招,每一式,背后都蕴含着阴阳变化的道理。劈拳,看似简单直接,是刚,但其中也包含着柔的成分;崩拳呢,是快,但也需要沉稳的根基。这种阴阳相生、刚柔并济的平衡才是形意拳的精髓所在,也是咱们为人处世应该追求的中庸之道。
刚开始学拳的时候,师傅会给你一套程式、一套规矩,让你照着练,这就像盖房子打地基,先把基本的框架搭起来。这些规矩能帮你改变一些天生的坏习气,打开你的思路,让你明白自己的心性。但记住,这只是入门的钥匙,不是终点。真正的高手绝不会死守着这些程式,觉得这就是全部,他们会在规矩的基础上,不断变化,不断创新,最终达到“化除后天之气,复还其先天之气”的境界。啥意思?就是把你那些后天养成的僵化的习惯和力量都给磨掉,恢复到一种更自然、更纯粹的状态。所以别把规矩当成枷锁,要把它当做跳板,跳出去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。
形意拳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:“静为本体,动为作用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静是根本,是基础,是不动的;动是表现,是运用,是变化的。这两者是一体的,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,缺一不可。你想想,你得先站稳了才能迈开腿走路吧?你得先冷静下来,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吧。练拳也一样,得先从静入手,把身体放松,把心神凝聚,让气血归于丹田,然后再通过动静结合,把这股内劲发出来,用出去,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一种虚无的境界。那时候你可能连拳都不会打了,但道理却已经融入你的血液里了,这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“无招胜有招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具体来说,这“体”和“用”怎么理解呢?“体”就是指你平时的言行举止,坐卧行立,甚至是一句话,一个眼神,它要求的是内外合一,身心和谐;“用”就是指你在实战或者应用中的变化,是根据对方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策略,它要求的是灵活应变,虚实结合。一个好的形意拳手不仅要把拳架练得标准,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标准融入到自己的每一个动作、每一个念头中去,这样无论面对什么情况,都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最合适的反应,真正做到无往而不利。这就像一个优秀的演员,不仅要把剧本背熟,更要理解角色的灵魂,才能演得活灵活现。
这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,有个前辈平时练拳,有一天正洗着脸呢,旁边有人不服气想试试,就偷偷摸摸地从后面用脚踢他腰。结果呢?那人还没碰到他,他自己先感觉到了,然后身体一转,啪的一下就把对方给踢飞了,摔出去一丈多远。他自己都懵了:“我啥时候知道的?我也没用啥招啊!”这就是“无意中抖擞之神力”。无意,就是没有刻意去想,没有刻意去用招,这时候你的身体已经完全放松了,神气高度集中,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状态。拳经上说:“拳无拳,意无意,无意之中是真意。”到了这个境界,你就没有了拳,没有了意,也没有了我,也没有了他,只剩下一种纯粹的、难以言喻的神光妙测。这就像高手过招,往往不是你打我一下,我打你一下,而是高手之间眼神一交,胜负已分,甚至还没动手,就已经分出高下了。
这种无意之神力最终指向的是什么?是“混元一气,无道自成”。就是说当你练到最高境界,你会发现整个身体就是一个整体,充满了浑然一体的真气。这时候你不需要刻意去想怎么发力,怎么出招,身体会自动地、自然而然地做出反应,这种状态就是“真形”。“真形”里面藏着“真精神”,“真精神”里面又藏着“真气”。掌握了这个真诀,你就“彻悟灵根”,彻底明白了其中的道理。“养灵根而静心者,修道也”,这不仅仅是练武,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,一种追求大道的过程。所以,形意拳的最终目的,不仅仅是强身健体,更是为了提升人的境界,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。
张树德先生就说过:“形意拳之道不言器械。”这话听起来好像没枪没刀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这位先生自己练了几十载枪法,拜访了无数名家,才发现枪法的奥妙远不止于外形。他发现枪法的核心其实还是在于那个“气”、阴阳五行,然后才衍生出各种变化。就像朱熹说的:“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,气以成形而理亦寓焉。”形意拳的“十二形”也是从这个“气”、阴阳五行变化而来的。所以练枪也好,练拳也好,本质上都是在探索同一个道理,那就是如何运用这股内在的气,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。
这位练枪的先生年轻时练的是八极拳,像“掷肘”“定肘”这些招式练得炉火纯青,跟人比试经常能赢。但后来遇到一个高手,对方身法灵动,变化莫测,他那些固定的套路就使不上了,反而被压制。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练的还是太死板,拘泥于程式。后来他改练形意拳,学习五行生克的道理,比如劈拳能破崩拳,钻拳能破炮拳等等。练了十几年,他才恍然大悟,原来形意拳是知行合一的学问,心要虚,身要灵,内外要如一。而且他发现五行之间不是简单的克制,而是互相生发,互相依存,就像古人说的“相生相克,互为其根”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他就能灵活运用各种技法,随时应变,最终达到了“无入而不自得”的境界。这说明不同的拳种虽然路数不同,但最终的目标和道理是相通的。
很多人练拳,拳架打得特别标准,看着很厉害,力气也很大,但一到实战中就使不上劲儿了,或者用的招式跟平时练的完全不一样,这是为什么呢?就是因为“体用不合”。什么意思?就是你练的这个“体”,也就是你的拳架、你的基本功,和你实际用的“用”,也就是你的实战应用脱节了。就像读书读得特别好的人,写文章却常常跑题,道理是一样的。虽然文武不同,但“道其理则一也”,所以练拳不能只顾着练外形,更要注重内里的理解和运用,让身体和意识真正协调起来,才能做到知行合一。
形意拳里,“刚”和“柔”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,但“刚”和“柔”又分明和暗两种。明刚就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很硬朗、很刚猛的人,跟你交手,你一抓他的手,感觉像被钢钩子勾住一样,戾气透骨;暗刚呢,外表看起来很和顺,动作很轻柔,但你一用力就会感觉像触电一样,被他牢牢控制住,动弹不得。明柔呢,就是那种看起来软绵绵,没什么力气的人,但你一碰他,他身体轻得像羽毛一样,你却抓不住他,他总能巧妙地避开你的攻击;暗柔呢,外表看起来威严,像座泰山,但你一打他,他身体又变得非常灵活,像钢球一样,胳膊像钢丝一样能把你缠住,让你找不到发力点。这四种劲各有各的特点,各有各的妙处。遇到高手就要仔细观察,辨别对方是哪种劲,然后才能找到应对的方法。孙子兵法里说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这句话用在武术上同样适用。你要想战胜别人,首先得了解自己,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、自己的实力和局限;同时也要了解对方,知道对方的风格、特点、习惯和弱点,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,才能在实战中占据主动。当然,了解对方不是为了耍阴谋诡计,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进步。就像这位前辈说的,虽然自己不用奸诈的心思,但也要提防别人用,关键是要通过观察对方的虚实巧拙、神气厚薄来判断对方的水平和意图。无论是说话还是动手,都要先用虚招试探一下,看看对方的反应,这样才能大致判断出胜负的可能。即使输了,也要从中吸取教训,下次再来,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气概。
形意拳的一个核心原则:“不偏不倚,中正和平”。就是说你的身体要保持端正,不能往前栽,也不能往后仰,不能往左歪,也不能往右斜。这就像做人一样,要保持中立,不偏袒任何一方,心态要平和,不急不躁。这种中正平和的状态不仅体现在身体姿势上,也体现在你的神气运行上。气可以收缩起来,藏在丹田里,也可以放开充满整个身体,达到“放之则弥六合”的境界,但无论怎么变化,都要保持一种自然流畅的状态,不能有过分或不足的地方。这就是内外合一,一气贯之的体现。
李魁元先生进一步解释了形意拳的“意”,他说,“意”其实就是人的“原性”,也就是我们最原始、最本真的那个状态。在天地间,“土”代表了这种原性,因为它承载万物,包容一切;在人身上,“性”就是我们的主宰,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思想;在形意拳里,这个“意”就体现在“横拳”上。横拳被认为是形意拳中先天圆满中和的一种状态,它包含了劈、崩、钻、炮这四种基本劲力,也就是“四德”,是真意的体现。所以形意拳的“形”是外在的肢体动作,而“意”是内在的精神和劲力,形由意生,意由形显,内外合一才能达到形意合一的最高境界。
练做功讲究“静极而生动”。当你静坐到极致的时候,身体内部就会产生一种自发的运动,这种运动最初是丹田的气动,但本质上还是“意动”。就像冬天冰封的大地,当阳气升发的时候,冰雪就会融化,万物复苏。丹书里说:“意者,我之真性也。静则为性,动则为意,妙用则为神。”也就是说,静是本性的体现,动是意念的发动,而神妙的运用则是在动静之间达到的和谐状态。练拳也是如此,当你的“性”达到“至静”的境界,真意发动就能产生妙用。无论是做功还是练拳,最终都离不开这个“性静意动”的原理。
练拳的劲力跟写字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。练拳的明劲就像写字时往下按笔的感觉,要沉稳有力,把力量送到笔尖;练拳的暗劲就像写字时提笔的感觉,要轻灵飘逸,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蕴含着力量;而练到化劲的境界,就像写草书一样,笔走龙蛇,看似随意,实则神形妙用,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。这种劲力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拳法上,也体现在书法、音乐、绘画等各个方面,它们背后都遵循着相同的道理,那就是如何通过控制和运用内在的气来表达外在的形式和意境。
练形意拳千万不能死抱着形式不放,也不能完全抛弃形式,这两种极端都是错误的。师傅传授的规矩和把式,只是个引子,是个假象,真正的道理和巧妙之处还需要你自己去悟,去体会。所以,练拳的人不能只练那些奇奇怪怪、花里胡哨的招式,也不能练得散乱无章,毫无章法。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好的老师,有一个好的伙伴,大家一起探讨,一起练习。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,每天坚持练,不能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。俗话说“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”,只要用心去练,持之以恒,总会有收获的。别想着一下子就能练成绝世高手,那都是不现实的,慢慢来,一步一个脚印,才能真正有所成就。
古人说:“远取诸物,近取诸身”,我们可以从远处的事物中学习道理,也可以从我们自身中学习道理。天地万物,大到日月星辰,小到一草一木,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道理。形意拳也是如此,它从天地万物中汲取灵感,将它们的特性融入到拳法之中。比如模仿蛇的灵活、虎的威猛、龙的腾跃等等。所以练拳的过程也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,通过观察和模仿这些事物来探究事物背后的道理,并将这些道理运用到自己的身体和拳法中。这就像科学家研究自然现象,艺术家观察生活一样,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,提升自己。
形意拳的三体式可以说是整个拳法的根基。它象征着天、地、人三才,包含了头、手、足这三个关键部位,也可以说是人体的一个缩影。更重要的是,三体式是形意、八卦、太极拳这三大内家拳派的共同基础,它代表着一种“虚而生一气”的状态,是从静到动的开始。就像太极图,从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三体式是那个最初的“太极”,是所有变化的起点。练好三体式,才能为后续的拳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很多人以为形意拳的内劲就是鼓小腹,把肚子练得硬邦邦的,像石头一样。其实这是误解,真正的内劲不是硬撑出来的,而是元神和元气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力量。这种力量不偏不倚,不左不右,不前不后,保持一种中和的状态。它既能放得出去,充满整个空间,又能收得回来,藏于丹田之中。它不是一下子爆发出来的,而是由无到有,由微到显,由小到大,逐渐发展起来的。这种劲力是活的,是活泼泼的,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,就像水一样,看似柔弱,却能穿石,能载舟。
八卦拳,顾名思义,讲究的是八卦的方位和变化,它的核心在于伸缩、旋转、圆转、研磨这几个方面。伸缩就是指身体的高低、前后变化,像弹簧一样能伸能缩;旋转就是指身体的转动,像风车一样能转能旋;圆转就是指动作的圆融贯通,没有棱角,没有死角;研磨就是指劲力的渗透和摩擦,像砂纸一样能磨能砺。通过这些伸缩、旋转、圆转、研磨的动作,八卦拳可以锻炼身体的灵活性、协调性和力量,同时也能达到强身健体、修身养性的目的。它和形意拳一样,都是内家拳的瑰宝。
无论是形意拳还是八卦拳,它们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原则:“体用一元,动静一道”。啥意思?就是说身体的形态和内在的劲力是同一个源头,是相互关联的;身体的动静也是同一个道理,是相互转化的。这种道理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中,也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。就像易经说的:“远在六合之外,近在一身之中。”无论是远在天边的星辰,还是近在眼前的花草,都蕴含着相同的道理。所以练拳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宇宙、认识自我的过程。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个道理,就能做到体用合一、动静合一,最终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。
说了这么多,其实形意拳的精髓归根结底就八个字:拳道至简,大道至易。它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玄学,而是一种非常朴实、非常实用的学问,它告诉我们如何通过锻炼身体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,达到身心和谐、健康长寿的目的。这不仅仅是练拳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,一种人生哲学。记住,持之以恒,功到自然成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